三維打印 > 3D打印資訊 > 宋波紋-我的工業設計美學觀

宋波紋-我的工業設計美學觀

來源:e鍵打印   發布時間:2018-03-22 16:07:11   瀏覽次數: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我自己。我其實是也是跟大家一樣是工業設計出身,我是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2012年我就已經畢業了。但是我其實畢業之后我做得很多工作都跟實際上我理解中的工業設計還是有些偏差的。所以我也很榮幸能夠在這樣一個平臺上面、借助這個e鍵打印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設計經驗吧。


1.jpg


下圖是我在近幾年之內獲得了一些作品上面的一些認可吧,獲過的一些獎項之類的。


1-1.jpg


我的作品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跟3D打印相關,因為我從上學的時候開始就對3D打印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這個東西很新,在我2011年的時候就是對3D打印技術有所了解,然后那時候這個技術還不是非常的火,就是基本上網上還是不太能找到3D打印相關的一些內容,但是慢慢的我對這個新的技術,還有新的一些觀念的產生,然后我覺得我越來越向這個方向發展。


2.jpg


在我的感覺中我覺得藝術和技術始終是在一個交錯進步的狀態下發展的,就像早期的繪畫,一直到設計產生以后,包括從機械化生產,然后它開始大批量的出現非人工制作的機器化的、機器生產出來的一些產品,那么到現在3D打印技術的普遍應用可以讓我們個性化的去展現一些產品來彌補機械化生產下的一些不足之處。


或者說對它的一種補充吧!我覺得這會促成我們一些新的設計觀點或者藝術觀點,會產生一些不同的訴求。


5.jpg


3D打印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我現在應用的3D打印技術都是工業級3D打印設備生產的,像尼龍、SLA之類的。3D打印的特點基本有幾個,就是第一它不需要模具的生產。所以對于很多小批量化的這個產品來說,它非常節省成本的,再一個就提到這個小批量生產,比如說客戶他不需要一下子生產太多的產品,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可能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就會太貴了,就很難達到最優選擇,所以我會選擇3D打印來做。再一個就是3D打印對藝術化還原比較高度。


所以3D打印可以為我帶來這種定制化的服務,我自己本身對于參數化設計這塊也比較感興趣,我覺得他們之間的結合是非常有意思,就是參數化設計可以創造一些經驗之外的一些事物,因為大多數建模都是設計師靠著憑自己的經驗,對于一些事物的理解,然后它需要對于自己看到的事物來進行一些的反饋,所以參數化它的不同之處在于它設計的是一個系統,那么在這個系統不斷的去完善它,然后調試它。


我們通過改變參數的數值,可以創造出一些對于設計師本人也好,對于觀眾也好都沒有體驗過的或者是都沒有見過的一些非常有趣的一些模型、數據。參數化設計和3D打印設計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完美的一個方式結合方式了,我覺得它在這個藝術應用方面確實能起到一些比較讓人產生興奮點的地方,所以我在藝術應用方面也主要是在這幾個方向做了一些探討。


4.jpg


我現在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家理解的工業設計做的事情可能有一些的不同。但是我覺得歸根結底我們都在探討的一點是關于什么是美的一個主題。


可能對于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設計來說,它應該是實用為主的,可能美對于工業產品來說,它應該是屬于滿足于實用功能基礎上,然后對于這個形態的一個追求。


但是對于我來說可能有一點偏差,那么對于我來說,因為我的客戶需求可能不是這么大眾化的一個群體,它屬于比較小眾的,像商務禮品定制、企業送客戶或者送領導這樣的一些需求,還有一些就是對于個人來說,比如說,我們針對個人銷售的像我們的波紋筆,它最主要的還是送親朋好友的,生日禮物或者一些特殊紀念意義情況下的一些祝福性的禮物,主要以這個為主。


因此,對于我來說,美其實是主要的一個生產力,而實用性就有點類似于錦上添花的意思。如果一件作為禮物、禮品類產品,它兼顧美,同時又具有實用性,那么它就是客戶喜歡的產品。


我對這個美的理解,我覺得也是在于技術和設計理念的碰撞引出來的觀念,3D打印技術和參數化設計這種結合創作出來的設計作品它是追尋的一種新的審美法則,我把它稱作為規則極簡,為什么這樣說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大家都知道這個極簡主義對吧?我覺得極簡主義一直是我們大學里面在探討的一個問題。但是它很難給我帶來長期的興奮點,我覺得它還不夠理性。每個人對極簡主義的認識都不同,那么導致就是大家也不知道對自己理解的極簡主義是不是一種誤讀。然后我就特別想跳出來這個環節,就比如說,我借助了參數化設計,因為我來設計的是一些借助自然界的一些規則,一些數據化的東西,把它轉化為這個一些公式或者是物理。


然后通過編程的方式來呈現三維立體造型,那么在這其中,我借助的就像剛剛說了我借助的是一些自然界大家普遍能夠認識到的一些規則規律,因為大家對自然界的美其實是有普遍的認同感的,那大家到了一個非常美的環境中,大家都會感到同樣的這種美感。


那么當我們把這個自然界的事物重新歸納并非歸納成圓形、方形這些基本物體,而是我們把它歸納成一種規則,通過對于這個規則的程序編寫,然后把它轉化到我們的產品中,那么大家在看到這個產品的時候,就會對自然界的這個事物產生一種共鳴,那么這種時候它體現的美其實就是一種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吧。


3.jpg


舉個例子,我最早做了一套水燈,因為我本身對水也很感興趣,就是喜歡看海、看河流,在風的吹動下會產生不同的浪花,這些東西是非常美,然后當時我對南宋畫家馬遠的“十二水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當時我就想把這個南宋畫家馬遠的“十二水圖”把它從二維的狀態轉化成一個三維的立體的水的狀態。


那么我在做的工作就是通過分析,比如說馬遠的這張“秋水迥波”作品。我把它先從遠景開始分,然后再通過光斑這個弧線的光斑來推導這個規則。那么我在重塑它這個水波紋的時候,我發現它還有一些流向的問題,比如說我分析了它的這個波峰波谷以及它們之間穿插的特點流向,包括、然后包括這個水紋流向、整體水水流的這個流向,我發現它其實是一個交叉線,然后可以比較平衡水的動勢。


然后我覺得這個都是馬遠這個畫家對于水流有非常敏感的一個藝術處理方式吧!我覺得真的是非常智慧的,如果我沒有去重繪他這個畫的話,我是完全沒有辦法知道他會有這么多藝術手法的。


6.jpg


這個作品的呈現就是這個樣子,這個作品也叫《秋水迥波》??梢钥吹竭@個水波紋的這個明暗變化還是非常自然的,而且比較生動。距離光源遠近造成的,這種光影變化非常相融,水面上的光斑也有一種流動態勢。


6-1.jpg


像我在分析馬遠另外一個作品《黃河逆流》,就是他畫的黃河的一個狀態,聽這個名字就是非常有沖擊力的。


這個特點就是波浪層數并不是很多,當然每一層它的態勢都比較的多樣化,而且非常的兇猛,這個波浪的深度層次上變化會比較豐富,體現這種逆流而上的這種非常洶涌的一個狀態。


那么我也是借助一個母體,然后對它不斷地一層一層的進行力學疊加。在力學的受力狀況在不斷疊加遞進的過程中,這個黃河逆流燈罩的形狀基本上就形成了。


7.jpg


其實我在做這些作品的時候,不是說為了它的復雜而復雜,其實所有的復雜都是出于一定的原因的,都有他的一個道理可依據,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作品,大家看到它的這種復雜性的時候,并不是覺得它單純的復雜而覺得它會帶有一些自然狀態的一些力量感。


7-1.jpg


這個作品叫《乘波疊浪》,整個的創作過程中一共12盞燈具,每一盞燈具都是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在參數化編寫的時候它其實是一個程序,一個體系,從它生長一直到最后的這個變化,是非常大的一個狀態,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個,我們認為比較能夠代表這個數據最美的狀態的一個造型,所以我把它稱之為時間中的空間,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也可以把它看作成一種類似于水的狀態。


給大家展示一下這12盞燈具的造型,可能很多朋友在不同的場合下也見到過這個水燈的實物或者是報道。


這十二水燈我當時在做的時候,因為考慮它本身是機理上的處理方式,然后后來我發現水燈它還是一個違和結構,所以我就想用某一種方式來打破這種違和結構。


9.jpg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辦,因為違和結構,我們必須就像剛才說的所有的造型,所有的形態它都是需要有理可依的,這個是我所講的規則體檢,這個規則總得它有一個依據。


再后來呢,在我完全沒有思路的時候,然后我就畫了一段時間的畫,如下圖: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大家可能覺得非常搞笑,就是畫了一些非常雜亂的曲線。就像小孩子一樣,但是我畫了非常多,累加起來的厚度估計有20厘米吧。然后全都是在畫一些曲線,然后畫到后來我盡量的去排除掉人的意識,在里面就是做一些無意識的畫。后來我發現我畫的繪畫大多都像最后一張。


其實這些畫,它是一條曲線,它不斷在正方向、負方向,像這樣的旋轉扭曲,就像一些海底的一些生物一樣,是挺逗的,然后發現就一條線,它可以分成正空間和負空間,那么它就變成最大化的一個空間的分布。畫曲線越密集,那么它這個分布的這個空間就會越大,這個褶皺就會越大。


后來我就依據這一點就做出了《漾》這個作品,它有點類似于上面的褶皺,也非常像水底的生物,也像一塊絲巾扔到水底下以后,這種對力,被水流哄抬的這種感覺,還是非常漂亮的。


17.jpg

18.jpg


包括后來做小臺燈也是借助這一點來做的,過程中我還畫了很多另外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就像這個不斷的從圓心不斷的疊加畫圈嘛,然后每一層的底就是有一點點小變化,那么再下一層中它就會形成累積形成一個更大的一個變化,這種迭代關系給人的力量感還是蠻蠻震撼的。


21.jpg

所以我根據他這種特點也做了一個作品,就是一個類似于雕塑一樣的一個作品,叫做漩渦。


22.jpg

23.jpg


那么還有根據這個像、這種化石,經過時間的推移,然后自然界的水,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力的因素造成的長久形成的一些形態變化,然后我把它還原了一下,然后走出來的一個壁燈。


還有根據珊瑚的特點做了一盞壁燈,這個造型也是非常的夸張,但是他氣氛還是蠻強的。


10.jpg

11.jpg


其實這些作品他看似非常的復雜,但是他并不會讓人覺得很怪異,我覺得原因就在于并不是我隨意用手畫出來的,如果說我用手來做出來一些形態的話,有可能會過于夸張或者是比較扭捏,但是如果我們通過這種算法來做出來的一些造型,他反而會更有道理,更有規則,規范性,所以給人帶來的感覺也會比較的生動自然。


當然了這些主要都是前期我在做了一些的創作,這其中有一些是這種定制性的作品,但是這并不是我們目前來說主要的一個盈利方式,我們在做比較多的還是對于企業定制類型的這種作品。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24.jpg

25.jpg

26.jpg


企業定制禮品案例


那么首先做的比較多的是獎杯類型的,圖片中這個是我們2014年的時候給中國經濟媒體峰會做的造型,左邊是一個高爾夫球的造型,因為它們有一場高爾夫球比賽,然后因為它是媒體嘛,所以我就給它做了一個聚焦造型的獎杯。


27.jpg


那后來就是有很多獎杯項目來做,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有一個特點,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市場上比較大的口,就是說對獎杯定制,大家慢慢的對它的個性化有所要求,畢竟在市場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都是都是那種水晶切片之類。


但是一個企業它不可能說為了十幾個、幾十個獎杯就去開模,這實在是非常的昂貴,所以我們就通過3D打印的方式結合藝術造型做成一個小批量定制化的服務。


28.jpg


我們做獎杯也不是為了很浮夸才去做這個東西,主要還是按照甲方各自不同的那個需求來做造型,比如說銀行,它就不喜歡做這種浮夸的造型或者纖細的造型,它喜歡穩重的,比如說像青銅器,它本身底子是尼龍做的。后來我們加上一層電鍍的膜,然后做電鍍銅的電鍍,然后再給它進行氧化,復原了青銅器的效果。


那么還有甲方它就是比如說醫藥類,就剛才發了一張圖,那一塊是一個抗體的造型,我們把這個抗體進行了一個藝術化的一個處理。


包括我們去計算它的重量,怎么弄能用最少克數展現更大的面積,而且保證它是三維立體的狀態,這方面也下了比較多的工作。那么最后我們就把它跟傳統的獎杯來做一個結合,我覺得這個結合還是比較有意思,這個突破了我們一開始用純3D打印方式來做設計的可能。


29.jpg


還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當時力帆汽車公司說要給98家代理供應商頒發獎杯,讓我們要求要做馬的造型,但是98匹馬需要是不同的馬?那但是他的時間又非常的有限,需要在一個月的時間之內要完成這個制作,那如果讓我們建模的話,這是非常痛苦的,因為98匹馬不同。


但是后來我們想了辦法,馬的整體造型設計成一致的,但是我們通過數據的處理,把每匹馬做成這種三腳面的組合狀態。


每匹馬有一個中心點,我們選取一個面做一個中心點,由這個中心點的向外擴散,然后進行鏤空改變,就是曲面鏤空的處理,沒有鏤空的面,就相當于是一個聚焦的點,那么每匹馬聚焦的點是不同的,所以呢它產生了98匹不同的馬。


所以我們只用了差不多五六天的時間來做這個設計的方案,后面的時間我們就來做這個生產、制作,結果我們提前了好幾天就把他們這個項目給做完了,甲方還非常的滿意,我覺得這個確實是一個結合3D打印和參數化設計來做項目的一個比較好的案例。


33.jpg

34.jpg


我們還有一些企業禮品定制的案例。比如說我們跟韓寒one團隊做了一款小王子系列的這個玫瑰花筆。結合包裝,把他小王子住那個星球走出了一個包裝,然后玫瑰花就是懸空在里面。另外,旁邊是我們給中國電影協會做的一款定制禮品筆,在他們頒獎的晚會那晚上頒發給與會人員。

35-1.jpg

35.jpg


還有跟阿迪達斯做過很多合作項目,比如說他們幾乎每年或每兩年都會有一個峰會,就是關于鞋子的主題,然后我們第一年就做右邊這個桌臺,左邊是比右邊是一款筆。這個左邊是鞋子,那鞋子的主題是關于力量和速度。所以把它做成了一個像踩在地上,然后由于速度大,力量大,然后就形形成了一個碎裂的一個過程。


左邊這個主題是關于舒適感的主題,所以你看到它會覺得視覺上非常放松舒適。


36.jpg


包括前幾個月做這個筆筒的設計,是阿迪達斯在越南還是哪個國家,也是一個峰會,然后作為禮品的形式,然后贈送給大家的紀念品,它同時兼顧了筆筒以及可以在前面放這個手機的這么一個作用。


37.jpg

37-1.jpg


那最后就是給大家看一下我們自己研發的這種波紋筆,我直接放一張圖過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看一下。


每一款波紋筆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有基本款,還有生肖款兩個不同的款式。就是打破了筆直桿的造型,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到人體工程學的問題,比如說我拿上去以后并不方便或并不舒服,但是我提出的概念并不是讓他做一個實用品,其實我更多的還是想把做成一個桌上的雕塑,然后大家可以時不時的拿起來把玩,就像把玩一個文玩核桃一樣,然后不停的體驗不同的款式,帶來不同手感上的刺激。然后當然在視覺上它也可以作為一個桌上的雕塑來呈現。


50-1.jpg


最后我給大家一個小小的總結。我覺得科學的使命是在多樣化現象中提煉出有規則的秩序。那么藝術的使命就是運用形象去顯示這種多樣化現象中所存在的秩序。


所以我們就需要先去尋找這個秩序、規則,然后我們把這個規則盡量的極簡化、簡單化,然后通過編寫程序的方式,呈現產品。


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我的分享只是對于一個工業設計的某一塊吧,某一個層面上的一個體現。